【24+1前的碎碎唸】
踏進二十五歲的感覺是「啊,竟然走到今天啦?」
就好像每年看著教會裡的姐姐哥哥一個一個準備會考,
每個禮拜天很著他們捧著很多書,說甚麼「Past paper」、「Mock」啊,
初中的我總覺得他們說這些詞語很酷哈哈哈哈。
一晃眼到了自己考DSE的時候,
欸,原來我長這麼大了?
前人走過的路,是時候換我走了。
到25歲又有這個感覺,啊喱?25歲了喔?
小時候不懂,不知道25歲是一個甚麼的概念,
幻想自己應該很開心的拍拖,工作了幾年,有點積蓄,
塗了口紅,拿著名牌包包,穿著高根鞋在中環走過,
很典型的香港輕熟女的模樣。
誰知道,25歲的我,此時此刻的我。
為了跟室友省下開冷氣的電費,還有避一下下午會在家出沒的螞蟻特工隊,
穿著短褲、拖鞋,坐在家對面的平民咖啡廳,
一邊慨嘆自己沒有帶電腦的充電轉換器,
一邊用只剩30%電的電腦敲敲敲打打打。
25歲的我,是這樣的模樣。
打到這裡,莞爾一笑,跟我幻想的
也!差!太!多!了!吧!
香港人特別是女生,很多人會對25有一種迷之驚恐。
我會把這個歸功於藍詠麟伯伯,小時候看娛樂大搜查,
看到藍伯說自己「年年25歲」。因為他創造了拿2元老人卡都可以是25 歲的理論,
到了今天,終於可以說,藍伯你到底有沒有考慮到真正25歲人的感受。
你都快70了,不要硬擠在我們25歲的這一群了好嗎?
說回來,女生有25歲phobia的原因是,
香港總有一條人生之旅的公式,跟著走的話,人生不會太差:
到這年頭事業開始有點成就,買點股票做一點投資,
愛情最好得意,與另一半要開始準備計劃⋯⋯
跟得上的,會覺得未來有很多很多待辦事項,感覺已經很老練;
跟不上的,會覺得自己在幹嘛啦,跟同年的同學對比也差太多了吧,
這個年紀是不是要一點的成就呢?沒成就,大抵也該有一個方向吧?
一條公式,套用在我們身上。
就好像大家要在一條大直路向前跑,
跑得快,贏;跑得慢,輸。
我們被趕著跑,卻忘記了自己是不是可以有不跟著跑的權利,
或者打橫,向後跑,去不同方向跑也是可以的啊。
可能這一年都不在香港,加上反送中、肺炎、世界的大環境,
開始覺得世事很無常,慢慢從這條人生公式解放出來,
不想應用這套公式,很想繼續去不同的地方遊歷生活,
可是又要找工作賺錢,想想前途,很怕老的時候無家可歸。
很現實,也很真實的一個問題。
25歲係處於理想同現實嘅交界。
思想上有點成長,但在經濟上又未完全獨立;
心裡面有某一處還存在一個小孩,可是外圍不同的事情會逼迫你成長。
有時會憑直覺做決定,做完又會陷入自我懷疑。
有時想一走了之,可是年紀不小了,很多東西要時間建立嘛。
25歲,在20到30的中間,許多事情上也是in the middle。
雖然到此時此刻的我,還是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目標或方向。
(嘿嘿,魯蛇的挖挖鼻)
但係對於自己來講,由中三開始到而家,
我的希望可以將正面的訊息從不同媒介感染身邊的人,
會繼續努力去做這件事。
另外,我希望可以找到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,
覺得世界很大,生活方式不應該只得一種。
每一個人都不一樣,有不同興趣、才能,
有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但如果三餐不繼的話,我是絕對會浪子回頭,回家喝湯。
慶幸自己走到今日,比十八歲嘅我多了不同經驗,
又比三十五歲的我多了不切實際的夢想。
覺得25歲係人生中的一年,
可以是一個提醒,一個時間點,
讓自己回顧過去,又展望將來。(放光)
是一個好好關口,去問自己:
二十五歲的你,想要哪一種人生?
最後,很感謝身邊的家人,買過玩具圖書給我的長輩們,
中學不同年級的朋友,好姊妹,喜歡過的男生(們),
美國的家人朋友,DJ班朋友,教會傳道人和朋友,大學同學,教過我的老師,大阪的伙伴,杭州的伙伴,台灣的朋友,前公司的朋友,
現在日本的朋友。
因為有你們出現在我的生命,才有今天的我。
每年都會說一些感謝的說話,留著明天生日再打哈哈哈。